織布文化
泰雅族分布在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分布最廣的一族。泰雅族屬於平權社會,盛行織布與文面文化,以祖靈祭為最重要的祭儀活動。服裝以苧麻為素材,圖紋樣式上正面多使用菱形紋,背面常用複雜花紋。祖訓gaga規範族人態度與行為,在建立其自我認同的過程中,也不斷重新界定其社會關係。
泰雅族以織布評定婦女的社會地位與才能,亦是死後被祖靈所接納的管道。將織布視為媒介,做為一種gaga的載體,須遵守規範、敬畏祖靈,而織布不純然做為遮蔽肉體及禦寒保暖的用意,更與社會制度、祭儀儀式、禁忌規範相呼應,反應出其社會組織的形成、男女分工的特性、族群認同的表徵、傳統美學涵養的特殊性。(李莎莉, 1998)
織者將心裡的想法、生活痕跡及過去的點點滴滴,都透過圖紋表現在衣服上,將圖紋生活意象化,因此所有的織紋都有它的意義和用意,更能凸顯織者個人的特色。由於織法十分特殊,相對也反映出一種美的工藝,而並不單單只是一種美學的呈現,更反映出泰雅族人的生活形態及美感。
文面文化
文面是傳統泰雅族人成年的標示,更是「榮耀與成長」的記號,男子需獵首,有保護家庭的能力;女子需織布,懂得打理家庭,才能在臉上刺圖紋。(王梅霞, 2009)
現在泰雅族人已無文面習慣,原因之一是日據時期日本人明文禁止了泰雅族人文面的習俗,加上現在審美觀念也有所改變,因此現在有文面的只剩下一些部落裡的耆老,但其實泰雅族文面仍視為一種文化遺產,這些部落耆老也成為泰雅族人的文化國寶。(卡義‧卜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