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舊換新

菱形紋的傳承與新詮釋

織布文化

泰雅族分布在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分布最廣的一族。泰雅族屬於平權社會,盛行織布與文面文化,以祖靈祭為最重要的祭儀活動。服裝以苧麻為素材,圖紋樣式上正面多使用菱形紋,背面常用複雜花紋。祖訓gaga規範族人態度與行為,在建立其自我認同的過程中,也不斷重新界定其社會關係。

泰雅族以織布評定婦女的社會地位與才能,亦是死後被祖靈所接納的管道。將織布視為媒介,做為一種gaga的載體,須遵守規範、敬畏祖靈,而織布不純然做為遮蔽肉體及禦寒保暖的用意,更與社會制度、祭儀儀式、禁忌規範相呼應,反應出其社會組織的形成、男女分工的特性、族群認同的表徵、傳統美學涵養的特殊性。(李莎莉, 1998)

織者將心裡的想法、生活痕跡及過去的點點滴滴,都透過圖紋表現在衣服上,將圖紋生活意象化,因此所有的織紋都有它的意義和用意,更能凸顯織者個人的特色。由於織法十分特殊,相對也反映出一種美的工藝,而並不單單只是一種美學的呈現,更反映出泰雅族人的生活形態及美感。

文面文化

文面是傳統泰雅族人成年的標示,更是「榮耀與成長」的記號,男子需獵首,有保護家庭的能力;女子需織布,懂得打理家庭,才能在臉上刺圖紋。(王梅霞, 2009)

現在泰雅族人已無文面習慣,原因之一是日據時期日本人明文禁止了泰雅族人文面的習俗,加上現在審美觀念也有所改變,因此現在有文面的只剩下一些部落裡的耆老,但其實泰雅族文面仍視為一種文化遺產,這些部落耆老也成為泰雅族人的文化國寶。(卡義‧卜勇, 2007)

消失的圖文意涵

因為日據時期原住民傳統舊俗的禁止,形成今日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巨大斷層,使得現今部落長者多半不記得菱形織紋的來由及確切脈絡,因為日本政府的五年理番政策,很徹底的去破壞泰雅族人所謂的Gaga,也就是社會制度,所以泰雅族人被禁止文面、禁止織布。 界舞台。

由於編織技藝受到政策而無法流傳,因此織布上的圖文意涵大多無法深究,據專書及文獻中泰雅族常見的菱形文有很多說法,像是山、海、生活文化、貓頭鷹的眼睛等。而最常見的說法為祖靈的眼睛,但事實上圖文的意義只是詮釋,對於族人而言並沒有將圖文的的意義定義在某一特定象徵上,而是作為一種泰雅文化傳承的媒介。

圖文因為日本人的禁止有眾多說法,以現今而言,圖文背後的意義來自於自身對於文化的認同,因為認同感而賦予新的詮釋和意思。

我們實際訪問了泰雅族族人以及文化工作者,傾聽他們的創作故事以及傳承織路上的旅程。

祖靈之眼的由來

人間國寶 尤瑪‧達陸老師說法

事實上我們現在常聽到的祖靈之眼,其實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在一場記者會上記者問尤瑪‧達陸老師,菱形紋的意義是什麼,而老師表明她其實也不清楚,但她只知道如果自己把菱形紋織壞了,她的外婆和姨婆就會說,你把你的眼睛織壞了,而隔天報紙上就出現了祖靈之眼,因此這個菱形紋具有祖靈之眼的意義卻也這樣一直被大家廣為流傳。

部落採訪
Placeholder image
林素鳳
Pisuy Kpihaw
深耕德瑪汶協會
在部落裡大家都稱素鳳姐為小鳳,會回到部落工作是因為1999年921大地震的時候,部落剛好有提供一些工作機會,因此就回到台中達觀里進行服務,由於當時台中縣政府有很多重建方案,因此當時主要是從事一些重建的工作,像是家屋重建、在部落開課程,透過部落教室來輔導當地的族人們,另外因為有財務的背景,所以在組織裡面也有負責行政財務這方面的工作。
我說你的織布怎麼沒有眼睛,沒有啊這個織布是我的阿嬤我的媽媽教我的,沒有什麼眼睛啊。我說那妳可以解釋一下這個紋路這個圖文嗎,因為我媽媽喜歡紅色,所以紅色有代表他自己家族的意義,當然還有一些代表性。

Q1:如何向大眾介紹泰雅族的編織?

台灣原住民有分好幾大群,而每一個族群帶有的工藝都不太一樣,那最具有代表性,在國外也被各博物館所推崇的就是泰雅族的編織,因為泰雅族的編織從以前就被國際所看重,對我而言,是怎麼去看中編織這個東西,因為圖文只有自己能解釋,那我就去請教老人家,那老人家叫我織什麼我就織什麼,比較不會是網路上說的祖靈的眼睛或是紅黑白的顏色,我自己會比較重視的是老人交給你什麼,要怎麼善用周邊的木頭、線材、染料、織具來織出自己手上的東西,透過自己所編織的東西和大家介紹泰雅族的編織品。

Q2:祖靈的眼睛對您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嗎?

祖靈的眼睛有其象徵性和意義在,像是我們有去找一些老人家問說你的織布怎麼沒有眼睛,老人家就會回答說,沒有啊這個織布是我的阿嬤我的媽媽教我的,沒有什麼眼睛啊。我說那你可以解釋一下這個紋路、這個圖文嗎?這個喔因為我媽媽喜歡紅色,他就說紅色有代表家族的意義,那還有一些代表性。

Q3:在創作時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麼?

在我剛回到部落的時候,部落的一個媽媽有機會進入協會開始接觸到編織,後來她找到了自己生命舞台,當時因為921大地震那位媽媽一路消極到...,所以當有機會接觸到編織,她才發現原來編織她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所以從那個時候她就慢慢變開朗了,也剛好原民會有舉辦競賽,所以那個時候就有帶著她去參加比賽,也有獲得不錯的成績,看到那位媽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我看了也很開心,覺得很幸福。

Q4:為什麼當初參加比賽會想使用環保的議題?

因為那個時候開始有很多的議題是在講環保,我想說我們沒有辦法用什麼祖靈的眼睛,沒有辦法去勝過很多人家的技術,那我們就來講意義好了,去思考怎麼透過環保這件事,讓大家去重視這個議題,也可以看到原來我的編織品,它也是可以傳達這些環保議題出去,所以我們那個時候就有推出環保杯,想要和大家傳達少用免洗用具的這個想法。

Placeholder image
沈美露
Meru Pasan
渼潞工作坊
美露老師來自烏來,從事編織教課已經24年了,因為當時烏來有在推動傳統織布機的教學,所以就一路做到現在了,編織是老師生活的另一個重心,除了平常的生活以外,沒事就會去編織,已經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在工作室裡面有百分之八十的產品都是出自於老師的雙手,身為泰雅族人本身就是一種傳承,剛開始碰編織主要是因為好奇想要去學習,而現在是因為傳承想要把編織繼續做下去。
菱形對我來講的話,我覺得是父母親的眼睛,在我的作品裡面每一樣東西,幾乎都會有一個祖靈之眼,只是說這個東西作品裡面的故事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故事就是守護的意思。

Q1:祖靈的眼睛對您而言有什麼樣的意義嗎?

這個菱形紋其實以一般來講的解讀都是祖靈之眼,守護的意思,但是菱形對我來講的話,我覺得是父母親的眼睛。在我的作品裡面每一樣東西,幾乎都會有一個祖靈之眼,只是說這個東西作品裡面的故事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故事就是具有守護的意思。

Q2:平常的創作靈感來源是什麼?

其實靈感大多來自路人,尤其是配色方面,我自己喜歡做事情的時候是面向馬路,所以在配色上其實沒有特別去配,都是看到大家身上穿的衣服,覺得這個好看,就會拿來參考,我自己同常靈感來了就會一直做,睡夢中出現也爬起來開始創作做,那每個作品裡面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日記,不僅是好看也有內在的生命。

Q3:在織布的文化傳承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因為我有在做織布的課程教學,那通常我在教的時候,我不會設定是原住民或非原住民,但是我要看到的是他們能夠學到甚麼是原住民的編織,在我這個編織的教學裡面,讓他們聽到一些原住民的故事,為什麼要有編織,我要讓他們知道這個故事裡面的內容是有老人家的智慧,那我要這樣做下去也是因為我想讓那些非原住民的朋友來認識我們泰雅族。

Q4:在編織的過程中遇到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麼?

早期祖先織的布都是日記,當時的生活寫照,早期老人家在編織的時候,他們不可能一天就做完了,他們每天在編織的時候心情會不一樣,看他們在織的時候如果很技法很細,就代表很認真的在織,心情不好可能就會出錯,因為以前沒有筆,所以看到的這些布其實就是老人家的日記本,我在學習編織的過程很喜歡去找老人家聊天,喜歡聽到老人家在編織時候的故事,會給我很多啟發和想法。

Q5:會不會擔心織布技藝無法傳承?

現在並不緊張沒有辦法傳承,其實像我的女兒是做服裝設計,我也不勉強我的小孩,她畢竟還年輕,因為我覺得要做到傳承需要靠緣分,也許未來是孫子或媳婦來承襲我的技法,但我也不會去設定是誰,想要學習的人自然會出現在我的面前,所以不會擔心沒有人來跟我學習,我現在不強求,不是因為看淡,只是認為緣分還沒來,緣分到了人就來了,就像我自己有非原住民的學生,他們就很認真的在和我學習泰雅族編織的這個東西。

Placeholder image
穆佩玉
Pei Yu Mu
深耕德瑪汶協會
佩玉姐身為西拉雅族人,本身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也相當感興趣,在部落裡面主要是負責照顧的工作,服務對象主要有兒少、青年和老人家,平常就是小朋友放學以後會陪著他們,部落每個禮拜都有陪讀班,會陪小孩子寫作業或是教一些泰雅文化的課程,像是編織課程、教小孩子泰雅族語,培養他們的文化能力,主要是希望可以建立部落孩子自信,希望他們可以好好生活。
我們要培養我們自己的孩子有自信的話,就是文化的能力跟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 我這幾年一直在穩定的想說有沒有機會是陪著部落的孩子來建立文化的能力然後建立族群的認同跟自己的自信。

Q1:如何培養當地小朋友文化能力和自我認同的能力?

我通常會帶小朋友一些文化能力的東西,自己有做了一些嘗試,像是針對女生的部分,以泰雅族來講女生很重要文化能力是編織,男生也有屬於男生的文化能力是籐編,我自己認為我們要培養我們自己的孩子有自信的話,就是文化的能力跟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這幾年一直在想說,有沒有機會是陪著部落的孩子來建立文化的能力,然後建立族群的認同跟自己的自信,希望可以在部落培養部落的種子,將泰雅族的文化分享出去。

Q2:在教小朋友泰雅族文化時會不會遇到什麼困難?

通常孩子會問學這些東西要幹嘛, 因為對現在的小朋友和年輕人來說文化是很遙遠的東西,但其實這幾年台灣的族群意識有在高漲,因此不管是哪個部落,很多地區的原住民,都開始在追求傳統的東西,在追求傳統的同時,也會追尋說哪些是可以做創新、哪些是可以和現代做結合的,所以我都是跟年輕人講說:你要怎麼告訴別人說你是泰雅族或是你是原住民,就有身分認同、要有文化的能力。

Q3:希望未來在文化傳承的工作可以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

我自己很希望可以把部落變成一個平台,讓這個平台不只是做送餐、做深度之旅、做農這塊,我很想要發展一個屬於年輕人的空間,在教女生青年編織技藝的同時,也可以把它打造成體驗經濟,或許就可以讓年輕人發揮文化的能力,他們也可以變成協槓青年,有自己的主業的同時,又有其他有興趣的東西可以繼續發展,像是編織技藝這塊。

Placeholder image
林建治
Suyan Kagi
深耕德瑪汶協會
林建治是深耕德瑪汶協會最初成立的推動者,因為原本生活在部落當時又碰到921大地震,對於部落而言有了非常嚴重的困難,於是就和一些當低的族民以啟做部落重建的工作、接一些政府的案子,讓這個部落慢慢的好起來,後來也漸漸壯大於是成立了深耕德瑪汶協會,希望可以提供部落更多元的服務像是兒童照顧、老人家的居家照顧、部落共食的服務等,藉由協會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泰雅族。
我們現在最大的目的就是怎麼讓更多人、更多年輕人來承接我們前面的一些所累積的工作經驗,這樣的經驗傳承讓這個協會組織再年輕化,力量繼續傳承,是未來我們最要做的。

Q1:在執行文化傳承的工作時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當然會有,在做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不斷的碰到一些困難跟難題,我們也不會成長到現在這個樣子,我覺得碰到困難是我們長大很重要的一個過程,那我們也覺得是必要的,如果永遠是一帆風順那也沒有什麼意義,我們要長出自己的力量就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解決問題,克服問題。

Q2:在文化傳承方面深耕德瑪汶協會未來的規劃是什麼?

長遠的規劃就是我們協會現在最大的目的,就是怎麼讓更多人、更多年輕人來承接我們前面所累積的工作經驗,所以把這樣的經驗傳承,讓這個協會組織在年輕化,力量繼續傳承,是未來我們最要做的。

傳承織路
Placeholder image
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個人價值觀的差別,每個人對於泰雅族織布的符號元素會有所差異,或許在幾10年後對於泰雅族、對於圖文會有新的說法,但在這些演變之中唯一不變的是傳承的精神,唯有將文化進行傳承才得以持續創新、復興。